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易学 > 正文

周易思维阐发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时间:2019-12-31 12:53     来源:中国易学网     作者:张君庆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周易是一部凝结着古代圣贤智慧的经典,其丰富深刻的思想理论、完整缜密的体系结构、以及动态有机的思维模式,均来源于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相统一的造化(指构造和运动变化)法则。

 

  周易是一部凝结着古代圣贤智慧的经典,其丰富深刻的思想理论、完整缜密的体系结构、以及动态有机的思维模式,均来源于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相统一的造化(指构造和运动变化)法则。周易指导人们提高修养、开创事业、成就人生,乃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重视。因此,对周易思想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历史上思想政治领域的重要工作。即使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昌明的今天,深入研究周易的思维模式以及思想观念,学习周易用“天道”来规范“人道”的基本原理,解读古人关于安定秩序、构建和谐的思想原则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澄清思想认识、化解社会矛盾,摆布好诸如物质与精神、发展与稳定、法制和德治、民权与主权、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个人享乐与道德建树等等关系,从而形成有序和谐的良好局面,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相互交织,剧烈碰撞。在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百年的雄狮即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历史时期,宣扬和传播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只有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被地球人所普遍接受,并变成全人类共同的思想意识乃至精神信仰的时候,中国人在世界上才会真正拥有话语权,中华民族被国际社会赞赏和拥戴的时代才会到来。而周易的思想观念以及其思维架构,正是决定我们中国人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经济建设领域,伴随着大批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崛起,各种经营管理理论层出不尽。不可否认这些管理理论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成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有的管理论理论和管理方法,当面对有着数千年中华文化传统,有着中国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的中国企业中的中国人时,有许多舶来品明显的表现出水土不服,很多东西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最后还是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做不起来。因此,构建以民族企业为管理对象,以实现正规化、高效率,加快发展为目的,中国式经营管理理论体系已经刻不容缓。而被公认有“开物成务”之作用,可以“经天地、理人伦、明王道”的周易,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相结合,联系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完全可以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而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对包括周易在内的传统经典进行现代化、企业化、可操作化的解读。

  正是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认识,研究周易的思维模式,探讨周易的思想原理,弘扬周易的思想智慧,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当然,这样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的完成不是靠几个人写几篇文章就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但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思想意识和责任感。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人才不揣浅陋,结合自己多年来读易用易的所思所悟,在这里十分冒昧的提出来几个或许有点尖锐的观点,意在抛砖引玉、启迪思想,如能为上述几方面工作提供一点线索或者思路,本人将感到十分欣慰。

  一、“统治”约等于“管理”

  现在常听人讲,儒家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是为统治阶级在说话,这一说法很正确,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统治”一词的内涵。

  “统”应该是总揽全局的意思,并有率领、带队的含义。作为由许多人组成的团体,总需要有人来做掌控全局的工作,也就是必须有人出头,把大家的事管起来,把大家的利益代表起来,这些工作也就是“统”。而“治”字则是疏导、调控,并有和谐有序的含义,所以治与乱是反义词。“理”和“治”含义相近,也有疏导调节的意思,并含有条理化、秩序化的意思。所以,“统治”一词的含义大约就相当于管理。

  因此,讲儒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其实就等于说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说话,也就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儒家所讲的大部分道理也正是如何稳定秩序,实现和谐。从此意义上讲,儒学也就是管理学。站在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周易,其中也确实蕴藏着很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智慧。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